这个国庆的上海,股票是热门话题。
上周,中国股市在央行行长潘功胜的点火下,出现了轧空暴涨,节前一周上涨20%,最后一个工作日大盘涨停。这一火箭发射,基于央行提出三点措施。
-
货币政策,央行宣布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
-
降低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向国企提供贷款,购买开发商房屋库存。
-
创设5000亿元人民币货币政策工具,向券商、保险公司、基金增持股票,及上市公司回购股票提供贷款。
随后,全民投机热情被迅速点燃,连小朱的同学打算炒股啦。这波行情能走多远?回顾下股市定价原理。
市场,赌场
股票定价在逻辑上是有依据的,价值由股本的总数以及它产生的利润(市盈率)决定。就好像投资“存款”,能拿到每年2%的无风险收益,投资股票也一样,公司每年能为股东带来多少回报?如果回报超过2%的存款收益,那么理论上它就上涨,如果低于,就要下跌。
2024 年 2 月,FT 中文网有一篇题为《超大数据揭开 A 股 99% 股民长期亏钱的真相》,作者为香港方德金控首席经济学家夏春。这篇文章提到了两次关于「0.5-99.5 定律」。
一次是有关股民的投资回报率分布: 在 A 股的大部分时间里,只有占比 0.5% 的大户能够盈利。也就是说,A 股股民的投资回报分布不是「二八定律」,而是「0.5-99.5 定律」。
另一次是关于中国股票长期回报的分布: 如果把 1990-2022 年期间中国内地一共 4876 只股票从上市后到存续期内创造的净财富(也就是买入后长期持有,股息再投资的总收益减去资金投入同期银行存款得到的总收益)从高到低进行排列,结果发现 A 股在这 32 年创造的总净财富为 18500 亿美元,而这个数据和表现最好的前 25 家公司,占比 0.5%,创造的净财富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剩下的 99.5% 的公司,合到一起累计创造的净财富是零。因此,中国股票长期回报的分布也不是「二八定律」,而是「0.5-99.5 定律」。用作者的话说,超过一半的股票长期回报低于银行存款。
大 A 只有融资功能,却没有造血机制。为何不造血?其实不如问为何要造血。国有股东事不关己,私人股东何必脱裤子放屁。更进一步,还是个不公平的赌场,政策市横行,窗口指导谁先知?造假泛滥,注水报表谁人问责?庄家磨刀霍霍,市场的反复打脸教育了整整一代韭菜,于是自陷于十赌九输,久赌必输困局。
溝上唔溝落,止蝕唔止賺
韭菜都是一是冲动,智商下线么?如果你这么认为,那就太自以为是了。每一次牛市都有逻辑,每一次疯狂都有故事。
比如 2006 年 7 月的财经头版《未来三年 中国要“批量制造”亿万富豪》,末尾赤裸裸的将非流通股禁售期作为利好:如果实际控制上市公司的自然人预谋将“纸上富贵”变现“真金白银”,必然会在股价高位减持所持股份。而目前国内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基本上等同于上市公司的最高管理层,他们可以随心所欲调整利润进而操控股价,他们必然会在减持前不断地利用利好消息拉升股价,当上市公司不约而同地采取这种策略的时候,至少三年的牛市就基本形成了。
比如 2024 年9 月的故事:你看人民币信用接近300万亿,隐形债务和企业债务占比已高于警戒线,且以每年10%复利增长,离崩盘还有多远?你看一个恒大就欠债一万亿,还有多少房地产公司挣扎在死亡线上?因此推高股市有了内在逻辑:为了减债。面多了加水,股市上升推动货币膨胀,以贬值降低债务水平。
如果一周能赚100万,这就约等于普通人 10 多年辛苦积累的总和,一周 20% 的涨幅,谁不疯狂,谁能免俗?于是一届新人蜂拥而来。
一个股民的决策基于预期,有三个基点:
- 信息,不管是是通过技术分析来决定,还是通过小道消息来知晓,不同信息决定了不同决策。
- 资金,第一桶金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资本,就没有门票。
- 心理,股票是一个心理战,金岩石说:买入前贪婪,买入后恐惧。人之本性决定了股市一贏、二平、七输钱。
老香港股神曹仁超现在少有人知晓,他于 2007 年 4 月在信报发文写到:內地A股出現泡沫,已係三歲小孩都知鮋事實,問題係如何在泡沫中賺錢?旺市莫估頂,冇人可以在最高價出貨。他提出,应当溝上唔溝落,止蝕唔止賺,「有智慧不如趁勢」。6 个月后,10 月大 A 到达了它的“癫”峰 6000 点。